《张朝阳的物理课》出圈记:让物理照进生活

来源:人气:309更新:2025-05-20 23:30:03

“下次《流浪地球》特效组直接请张朝阳当顾问吧,他比导演还清楚引力弹弓该怎么弹!建议第三部让他客串用公式拯救地球的科学家。”

  “用泊肃叶定律讲反式脂肪酸!现在好了,吃火锅前得先掏出计算器算油温,建议直接出个物理防胖指南,公式比减脂餐更让人没食欲。”

  “三年前,看《张朝阳的物理课》,我只会说‘我不懂但大受震撼’,现在我面对各种生活和自然现象,我可以说‘哦,原来如此’。”



  一眨眼,《张朝阳的物理课》都3年多了。

  其实,作为长期关注搜狐的老朋友,早在张朝阳刚刚试水讲物理课,也就是贡献“全程不看书推导出经典方程E=mc2”等名场面的早期时候,我就注意到了。

  当时,我的判断是--这只是一位热爱物理学的企业家的心血来潮。

  因为,张朝阳是圈内有名的工作狂,不仅仅把控公司战略大方向,很多细节都要管。详情参考我之前的文章《“以小博大”张朝阳 何以构建搜狐娱乐闭环新生态?》,张朝阳对自己执行“777”工作制,即每周工作7天,从早晨7点上班到晚上7点。但实际上,他的工作量远不止于此。有一次,原本预计下午7点20结束所有的工作流程,但直到晚上8点30分,张朝阳依然神采奕奕的和我们几位媒体老友探讨搜狐内容生态的相关话题。

  这种忙到起飞的人,怎么有时间常态化讲课呢?而且是那种动辄几小时的深度物理课呢?

  后来《张朝阳的物理课》常态化进展,推翻了我的判断。这三年多来,《张朝阳的物理课》开展了200多期,走进多所高校和城市,相关话题频频登上各大媒体热搜。甚至,有好几次讲课内容因为涉及公众关注的生活话题,多次出圈引发热议。这几年,《张朝阳的物理课》还出版了三本实体书,不仅成为了科普畅销书,还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了。

  这样的物理课,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思考。

01

“科普播主张朝阳”

  张朝阳是谁?

  对于我们这些互联网从业者或者早期的网民来说,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

  但是,通过这两年各大媒体报道和各种微博热搜、短视频切片等来看,在大众心目中,张朝阳身上关于“物理课老师”“科普播主”“物理学网红”等标签,甚至超过了“搜狐创始人”“互联网大佬”等传统标签。

  没错,很多网友真的以为张朝阳本职工作就是物理学行业从业者或者讲师。现在我们打开微博或者抖音,输出“张朝阳”,给出的关联词汇,也大都和物理课有关。

  就如同跨界的梁建章一样,在网友心目中,他身上关于“人口学专家”的标签,也早已经超越了“携程创始人”的标签。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在商业之外的新责任。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平台、资源、学识,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比如,刘强东给外卖小哥上社保,雷军给母校捐13亿助力学生取得新突破,俞敏洪助农增收,梁建章呼吁放开三胎等等,都是具体的举措。

  张朝阳也是如此,他讲的几乎所有课程(包括早年开始的英语课),都会通过搜狐的媒体体系进行传播、放大,帮助到更多人。正如张朝阳所言:“如果我以前有物理的背景,那么构成过去两百年人类科技进步的基础的神奇的物理,我居然没搞懂,那不是没有尽到此生的责任吗?”

  熟悉张朝阳的朋友都知道,张朝阳是物理学科班出身。年轻时张朝阳就是物理学霸,当年就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又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讲物理课这事,对于张朝阳来说,仿佛回到自己家,打开大门一样得心应手。

  这两年,在《张朝阳的物理课》获得成功后,就有网友说,张朝阳如果没有去创业做搜狐,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了。

  这当然是网友善意的玩笑。事实上,张朝阳讲物理课,风格和院士学者很不一样,他更善于把复杂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场景融合起来,尽可能让普通人听懂。

  前段时间,一个“用物理学原理阐释如何夹豆腐不破损”的视频引发热议,这个案例便极具生活气息。视频里,张朝阳在参观追觅展台时,结合生活实例剖析了机械臂夹豆腐的原理。以夹煮烂的豆腐为例,他提及接触面大小会对摩擦力产生影响。从实际感受来讲,接触面积较大时,更易于通过控制力度来避免夹碎豆腐,这涉及到摩擦系数与接触面积的关系。在谈及长机械手的转轴时,他指出力矩等于力与力臂的乘积,若转轴过小,就需要施加很大的力才能产生相应的力矩。

  公开的资料显示,《张朝阳的物理课》从2021年11月5日起开播。张朝阳通过设置一系列话题,以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达到了既得到专业人士认可,又让普通观众易于理解的效果,进而激发了人们学习科学的热潮。

02

融入生活的名场面

  有人说,《张朝阳的物理课》对我们这种纯文科生不友好。

  这种不友好体现在当张朝阳激情讲述经典力学、黑体辐射、量子力学、相对论、天体物理等等课程时,我们往往目瞪口呆,如果与人对视,也只能礼貌性的点点头,假装听懂了。

  也有人说,听得越多,《张朝阳的物理课》就越好懂了。这种“好懂”不是说我们文科生的物理水平提升了,而是张朝阳讲物理越来越倾向于融入生活。比这种“为何雨滴砸不死人?”“为何天空是蓝的而云朵是白的”“空间站飘到空中会不会掉下来?”等等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用物理学的方式,深入浅出讲清楚,妇孺皆能听懂其中的基础逻辑。

  于是乎,我们文科生虽然还不懂物理,但更懂生活了。

  我们有必要从“物理照进生活”这个维度出发,评选下三年来《张朝阳的物理课》6大名场面。

  ①.《流浪地球》引力弹弓硬核解析(2023年1月)

  2023年春节期间,结合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张朝阳用两小时公式推导揭示引力弹弓原理。他以旅行者号实际案例为基础,通过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证明航天器如何利用行星公转速度实现加速。课程中,他特别指出“引力弹弓并非科幻,而是真实的航天技术”,并建议《流浪地球3》可探索太阳系拉格朗日点的应用,引发全网热议,也有人建议张朝阳给导演组担任技术顾问。

  ②.西安三小时狭义相对论推演(2023年12月)

  在西安交通大学线下课中,张朝阳连续三小时写满黑板,从光速不变原理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尺缩效应和时间膨胀效应。他通过理想实验论证“时间独立必然导致速度无限”,并结合生活实例(如文物闪光灯损伤)说明物理规律的现实意义。这场直播同样被制作成很多小切片,在各大视频网站广泛传播。

  ③.直播讲解高考物理题(2024年6月)



  2024高考物理难出了新高度,广东卷、山东卷和新课标卷都因难度太大冲上热搜,有广东考生开玩笑称“广东物理助我上大专”这一次,张朝阳除了讲解几个省的物理大题难点,还嘱咐考生调整好心态“要难大家都难,无论感觉考的好还是坏,都别太往心里去”。直播到下午5时左右结束,已有超千万人围观。

④.雨滴下落的马拉松式推导(2024年10月)

  在2024年10月,《张朝阳的物理课》国庆特别节目中,张朝阳通过5小时推演,展示了如何将复杂的流体力学问题转化为可解的数学模型,涉及曲线坐标系变换、分离变量法等技巧。直播中还讨论了雨滴半径对沉降速度的影响,指出实际雨滴因形变可能偏离斯托克斯定律,需通过实验测量粘滞系数进一步验证。这一过程被网友被网友直播回放播放量超百万次,相关话题登上媒体热榜。

⑤.量子力学的一天(2024年12月31日)

2024年到2025年跨年夜,张朝阳以普通人一天的经历为切入点,生动演绎量子力学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从早晨的阳光,到吃饭、工作、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如铁磁性、核磁共振、洗衣服、室内空气等,都关联量子力学。这次物理课也是推导公式最少,大众听懂程度最高的一节课。这节课,在抖音等平台点赞超过10万+,被网友点评“越听越有精神,忘记了睡觉”。



⑥.反式脂肪酸与热锅凉油的物理密码(2025年1月)

  在2025年《万物皆有力》“新年第一课”上,张朝阳从物理学角度对反式脂肪酸的危害进行了公式化解读。反式脂肪酸能够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比如反式脂肪酸可以显著地提高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反式脂肪酸也可以导致血清中的甘油三酯水平上升,从而增加血液黏稠度、加大心脏负担,提高人体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一结合日常烹饪的讲解在多个领域出圈,甚至有一些医院公众号都制作了《警惕厨房中隐藏的损伤生育力的“元凶”:反式脂肪酸》等文章,引用了张朝阳的讲课内容。

  不难看出,这些名场面均体现了课程“硬核推导+跨界应用”的特色:既有纳维尔-斯托克斯方程等前沿理论的拆解,也有电影、火锅等生活化场景的物理解构。

  这种讲课方式,既给专业的物理从业者带来思维突破,也让我们这种不懂物理的外行人,理解了更多生活的常识。

  或许,这就是张朝阳对“用公式理解世界”科普理念的践行吧。

03

学习 享受折腾

  早在几年前,互联网行业就有一个话题“张朝阳为什么还不退休?”

  这个话题的背景在于,中国老一辈互联网创业大佬,纷纷接连隐退。马云、求伯君等和张朝阳同龄(三人均为1964年出生)大佬自不必说,甚至张一鸣、黄峥等中青年企业家,也都早已淡出公司日常管理,有人提前退休,有人过上了“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休闲生活。

  现在,我们以《张朝阳物理课》3周年为契机,可以给出答案,那就是“终生学习,享受折腾”。

  当然,张朝阳的终身学习并非被动、单一地接受传统教材中的理论与公式,而是从好奇心与热点问题出发,逐步推导,直至将其从头到尾梳理清楚、弄懂吃透。

  张朝阳曾在《张朝阳的物理课》两周年之际,分享过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用一半时间看书阅读,20%的时间用于思考,30%的时间进行推导演算。他认为,这是近几年重新研究学习物理的最大心得——这种“研究式学习”效率极高,既能利用大量碎片化时间做研究,又能边研究边讲授。即便当下专业基础不足,采用“研究式学习”,不出两三年,也能完全理解课程中的内容。

  享受学习的人,往往也是热衷于不断自我折腾的人。这一点,在张朝阳与俞敏洪那场破圈对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中国互联网与教育领域的拓荒者,两人在那场深度对话中,从量子物理延伸至人生哲学,用 “折腾” 精神诠释了终身成长的内核。张朝阳直言“人活到老折腾到老”,俞敏洪约定“一起做百年老店”,用行动打破年龄与行业的边界。

  在“折腾”物理课的同时,张朝阳在其他领域的“折腾”也从未停歇。他将物理思维注入科技实践,2025年走进合肥阳光电源储能工厂,通过直播拆解构网技术、AC 存储设计等“黑科技”,用公式推导揭示电网稳定性的物理逻辑,展现了从理论到产业的跨界能力;体育领域,多次参与各种形式的马拉松,包括搜狐自己连续举办多年的搜狐新闻马拉松,还经常拉上其他领域的代表参与体育健身。

  这种跨领域的 “折腾”,或许也是张朝阳“研究式学习”的延伸。他将物理课上的推导精神应用于企业管理,物理学中的力矩原理对应组织架构的管理--如同杠杆平衡需要支点与力臂,企业发展也需在资源分配、权力结构中找到最优解。

  或许,“折腾”精神的底层逻辑,是对“穿越周期” 的深刻理解。张朝阳和俞敏洪这种还冲在一线创业者,之所以还能够在一线和我们互动,这也说明真正的成长,始于对未知的好奇,成于对热爱的坚持,终于对价值的坚守。

  但愿,我们这个时代的企业家,多一些“折腾”,少一些“躺平”。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8-2024